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BOOK】非典型美術館:藝術大師變態考

非典型美術館:藝術大師變態考
ヘンタイ美術館
作者: 山田五郎, 小山淳子

內容簡介
看簡介會以為這本書有許多變態八卦之類的有趣小故事,並沒有。內文是為了變態而變態,而簡介又更誇大變態這件事,所以全刪。基本上就是用對話+八卦的方式簡短討論12位藝術家。

筆記 + 自己補充的資料

Chapter 1 文藝復興三大巨匠,誰最變態?
【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 文藝復興是一場大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義大利中部的佛羅倫斯,即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擴展至歐洲各國。
  •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雖然它們都是一系列的仍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和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 這時期最能代表身分的題材是宗教畫和歷史畫,基本上都是接受委託才畫,能接到梵諦岡的訂單最了不起,走路有風。
  • 宗教繪畫是在識字率低的時代,用來傳教的方式,所以主要金主是教會。
  • 西洋古典繪畫的特徵就是運用透視法明暗對照法,以色彩濃淡漸層來表現立體感。
  • 忍者龜裡的三隻。
  • 這三位太有名了,他們的作品就不放照片了。

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23日-1519年5月2日
  • 名作:
《蒙娜麗莎》(Mona Lisa,1503 ~ 1519)暈塗法,沒有輪廓線
《最後的晚餐》(義大利語:l'ultima cena/英:Last Supper,1494 ~ 1498)蛋彩畫
  • 作品少,看完這本書覺得達文西是個很自我且沒責任感的人,一度懷疑達文西是否真那麼厲害,但他的作品還是有實力的。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
  • 名作:
《西淇汀禮拜堂天頂壁畫》(The Sistine Chapel Ceiling,1508 ~ 1512年)濕壁畫,畫了四年,畫到脖子僵直無法彎曲。《創世紀》就在這裡
《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1534 ~ 1541)濕壁畫
《大衛像》(David,雕像)
  • 特色:作品人物渾身肌肉

拉斐爾 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
  • 名作:
《雅典學院》(義大利語:Scuola di Atene/英:The School of Athens,1509 ~ 1510)
  • 拉斐爾 = 古典。工作室請了許多學徒,大量作畫,且社交手腕好,訂單多,產量是這三人裡最多的一位。(他最會做生意)

Chapter 2 錦上添花的巴洛克,誰最誇張?
【卡拉瓦喬、魯本斯、林布蘭】

  • 巴洛克藝術(義大利語:Barocco,英語:Baroque)是歐洲17世紀時的一種藝術風格,運用誇張的運動性和清晰可辨的細節在雕塑、繪畫、建築、文學、舞蹈和音樂等領域來營造戲劇、緊張、繁瑣、恢宏的效果。這種風格於1600年左右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隨後便散布到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巴洛克風格的流行與成功與羅馬天主教會的鼓勵有關。為了回應當時興起的宗教改革,教會在特倫托會議上決定藝術應當直接地充滿感情地表達宗教主題,用宗教美術來挽回信徒。巴洛克的特色是:豪華、花俏、戲劇性、光與影、明亮對比。
  • 巴洛克建築與藝術的代表是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代表作為《The Ecstasy of Saint Teresa》(這幅畫在開車)
---

《聖馬太蒙召》
《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
1599-1600, 卡拉瓦喬

《手提歌利亞頭顱的大衛》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Caravaggio》
1610, 卡拉瓦喬

卡拉瓦喬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
  • 義大利人,個性火爆、喝酒鬧事、殺人逃逸(通緝犯),跑到馬爾他島後跟當地騎士發生口角被關,然後逃獄,後來向某位樞機主教金主求特赦,小命保下來了,但在返回羅馬途中慘死路邊(現世報)。
  • 特色:背景強調黑色,明暗對照法。上上圖,運用聚光燈的光線來表現戲劇性瞬間。
  • 上圖飾演頭顱的是卡拉瓦喬本人,雖然他是問題人物但繪畫功力實在太好,以前義大利十萬里拉的鈔票上印有卡拉瓦喬大頭(不是上面那張)及畫作《水果籃》。
---

《法厄同的墜落》
《The Fall of Phaeton》
1604-1605, 魯本斯

《瑪麗在馬賽港登陸》
《The Disembarkation at Marseilles》
1623-1625, 魯本斯

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
  • 法蘭德斯人(是比利時西部的一個地區,傳統意義的「法蘭德斯」亦包括法國北部和荷蘭南部的一部分。)
  • 特色:強調運動、顏色和感官。魯本斯以其反宗教改革的祭壇畫、肖像畫、風景畫以及有關神話及寓言的歷史畫聞名。畫風一樣是採用明暗對比的方式,但比卡拉瓦喬明亮。
  • 瑪麗麥迪奇(Marie de Medici)向魯本斯訂一套系列畫作《瑪麗麥迪奇的生平事蹟》(Marie de Medici cycle)共22副畫,但她老公亨利四世的系列則因瑪麗被兒子監禁而無下文。魯本斯用神話包裝她的平凡,不僅讓客戶滿意,也成就自己的名聲。
---

《夜巡》
《La ronda de noche》《The Night Watch》
1642, 林布蘭

《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1632, 林布蘭

林布蘭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
  • 荷蘭人,他的肖像畫風格人物安排具有戲劇性,深深打動人心,他以神話和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供不應求。他對戲劇很感興趣,經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繪在陰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後,他的畫更為寬闊有力,利用疊色使畫面更加有立體感。
  • 《夜巡》是被詛咒的畫,三度被破壞,有兇手稱是受畫中女孩所指使。而林布蘭畫完《夜巡》後,人生際遇急轉直下,太太過世,和孩子的保母上床後愛上年輕女傭,被保母提告不履行婚約,敗訴賠錢,最後破產。

Chapter 3 理想與現實,哪一邊最露骨?
【安格爾、德拉克洛瓦、庫爾貝】

  • 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所奠定的西洋繪畫,經過巴洛克等時代,在四百年之間蓬勃發展。然而進入十九世紀後,短短一百年內,這些西洋繪畫的傳統竟又面臨瓦解。本章節介紹的是十九世紀前半(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法國畫家
  • 過去的美術都是由有錢有勢的國王、貴族、天主教教會所贊助。革命讓階級翻轉,同時形成了美術的大眾市場,一般市民所喜歡的風俗小品、風景畫和肖像畫受到歡迎,逐漸取代宗教畫、歷史及神話畫等大型畫作。同時因為相片的出現,栩栩如生的畫風已不再重要,十九世紀後美術中心也轉移到了法國(之前是義大利或荷蘭)。
---

《王座上的拿破崙》
《Napoleonon his Imperial throne》
1806, 安格爾

《瓦平松的浴女》
《La Grande baigneuse;或La Baigneuse de Valpinçon》(法)
《The Bather或 The Bather of Valpincon》(英)
1808, 安格爾

《大宮女》
《 La Grand Odalisque》
1814, 安格爾

安格爾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
  • 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一位領導人,雖然當時美術改革運動興起,但他仍捍衛古典繪畫。
  • 拿破崙那幅畫被批僵硬(我倒覺得是姿勢古板、老派)然後從此黑掉,不管畫什麼都被嫌。後來靠《路易十三世的誓約》(Louis XIII de la prestation de serment)(因為這幅畫模仿拉斐爾)鹹魚翻身,取回話語權,原本被嫌的要死的畫也變成好棒棒。
  • 安格爾鹹魚翻身後,就開始排擠德拉克洛瓦,因為兩人的風格不同,安格爾是新古典主義,主張重視形式,以穩定的構圖理性描繪;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義,主張重視色彩,以跳躍的構圖表現情感。
  • 女性的長背脊是他的招牌
---

《自由領導人民》
《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法)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英)
1830, 德拉克洛瓦

 《阿爾及爾的女人》
《Women of Algiers》
1834, 德拉克洛瓦

《阿爾及爾女人》(O版)
《The Women of Algiers》(Version 0)
1955, 畢卡索

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
  • 浪漫主義畫家,非常欣賞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強烈色彩的繪畫,並受到同時代畫家傑利柯的影響,熱心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畫作對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和梵谷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
  • 浪漫主義特徵:繪畫主題不是聖經、神話或歷史故事,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事實,與其講究知識或道理,應該要更重視知覺和情感,戀愛至上。
  • 《自由領導人民》:畫同時代、筆觸粗糙、色彩強烈、沒有古典的均衡美感,影響了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30年後寫成著名的文學作品《悲慘世界》(1862)。該文學作品是對德拉克羅瓦畫作的呼應。這幅畫曾被印入法國政府發行的100法郎的鈔票和1980年的郵票上。
---

《畫室:概括了我七年藝術和道德生活的真實寓喻》 
《L'Atelier du peintre. Allégorie réelle déterminant une phase de sept années de ma vie artistique et morale》(法)
《The Painters Studio》(英)
1855, 庫爾貝

《絕望的人》
《The Desperate Man》
1843-1845, 庫爾貝自畫像

《沉睡》
《Le sommeil》
1866, 庫爾貝

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1819年6月10日-1877年12月31日
  • 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
  • 有一幅名作《世界之源》(法:L'Origine du monde,英:The Origin of the World,1866)非常直白的寫實畫,席勒在他面前真的不算什麼。
  • 1871年因推倒拿破崙戰勝紀念柱,被處六個月徒刑及賠償重建經費32.4萬法郎(巨額!!),分33年分期付款,於1873年逃亡至瑞士,但酒喝太多造成肝硬化,1877年12月31日過世,該日是分期第一期的期限。

Chapter 4 撼動美術史的印象派,變態之王爭霸戰
【馬奈、莫內、竇加】

  • 印象派(法語:Impressionnisme),是指於1860年代法國開展的一種藝術運動或一種畫風。印象派的命名源自於莫內於1874年的畫作《印象·日出》。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為描繪對象。
  • 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梵谷、高更、塞尚等,放棄了視覺性的現實主義,改以筆觸表現情感與世界觀,將自由的視點等表現在作品中。
---

《草地上的午餐》
《Le Déjeuner sur l'herbe》(法)
《The Picnic》(英)
1862-1863, 馬奈

《女神遊樂廳的吧檯》
《Un bar aux Folies Bergère》(法)
1882, 馬奈

《吹笛子的少年》
《Le Joueur de fifre》(法)
1866, 馬奈

馬奈 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
  • 臉很方
  • 馬奈是印象派的精神祖師爺但他的畫風應屬於古典的寫實派,其人物細節都相當有真實感。但馬奈之所以也被歸為印象派畫家的原因,在於他所畫的主題,顛覆了寫實派的保守思考。要畫戰爭,就畫衝突性高的,被處決的畫面。要畫野餐,就畫爭議性高的對比,裸女自然的坐在穿西服的紳士當中。馬奈很明顯的表示出,印象派並不僅僅靠繪畫技巧來與眾不同,主題也可以重新思考的一個概念。馬奈不單單是想要創新,他思考的其實是如何將古典活用於現代。
  • 《草地上的午餐》呈現的明暗交錯顯然已注意到光的變化,使它被視為印象派畫作的先驅。該畫背景沒有深度,幾乎沒有陰影,給觀眾的印象是現場不是發生在戶外,而是在一間畫室內。裸體女子與卡巴內爾或安格爾作品中肌膚光滑無瑕的女性相去甚遠。這幅作品介乎於印象主義與寫實主義之間。由於兩位男士穿上十九世紀的時裝,即西裝,所以這畫包含寫實元素。這畫的背景模糊不清,細節被簡化,因此這畫屬於印象主義的。
  • 《草地上的午餐》參選沙龍時落選,被評審評為「不三不四!」,因為那位裸女。過去只有宗教或神話畫才容許畫裸體,但這是寫實畫,被認為不道德而嚴厲指責(好虛偽)
---

《印象·日出》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1872, 莫內

《打陽傘的女人》
《Le promenade》
《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
1875, 莫內

《睡蓮池》
《Le Bassin aux nymphéas》
《Bridge Over a Pond of Water Lilies》
1899, 莫內

《罌粟花田》
《Poppies at Argenteuil》
1873, 莫內

莫內 Oscar-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
  • 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印象」一詞即是源自其名作《印象·日出》。
  • 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其畫作中沒有非常明確的陰影,亦無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此外,他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曾長期探索實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描繪。
  • 莫內尊定了色彩分割的技法,過去西洋繪畫都著重於盡可能看不出筆觸,以柔順的陰影修飾。而色彩分割法是刻意凸顯筆觸的色塊做連續性的排列,刻意留下筆的痕跡。色彩分割的另一個革命性重點就是,顏料擠出來就直接使用作畫,不混合顏料,而是利用觀看者腦內混色的「視覺混合」效果,例《蛙塘》(La Grenouillere)
---




竇加 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暱稱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
  • 竇加富於創新的構圖、細緻的描繪和對動作的透徹表達使他成為19世紀晚期現代藝術的大師之一。他最著名的繪畫題材包括芭蕾舞演員和其他女性、以及賽馬。他通常被認為是屬於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現實主義或者浪漫主義畫派風格。
  • 芭蕾是當代美與色情,十九世紀的社會風氣,還不容許富家少爺娶舞孃進門,只好把舞孃當情婦包養。例如上上張圖,坐在右邊那二位男仕就是包養舞孃的大叔(書中寫的)

(以前覺得印象派很美,長大後反而不喜歡印象派)


補充資料
【BOOK】西洋美術鑑賞術:主要講美術史上主要派別的發展、特色及代表畫家
名畫的構造:教導如何欣賞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