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になる知的教養 西洋美術鑑賞
作者: 秋元雄史
內容簡介
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
Yahoo!前CEO梅莉莎.梅爾(Marissa Ann Mayer)、
Airbnb創辦人喬.傑比亞(Joseph Gebbia Jr.)……,
為何這些世界級的企業家,在商業知識外,都具備高度的美術素養?
何以全球各大企業陸續在社內研習中,增加「美術鑑賞」相關課程?
不為別的,正因藝術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
培養美術鑑賞能力,除了可增加底蘊,更能提升個人氣質與文史知識,
有了豐富的談資,溝通便能活色生香,做生意更加得心應手。
本書作者秋元雄史,現任日本最高藝術殿堂「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
同時也是日本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專案負責人。
他以西洋美術史演進為基礎,教你精準分析名畫繪製技巧、創作背景,
更以23件世界名作為例,透過通俗但又精闢的圖文解說,
深入淺出地介紹14世紀文藝復興至20世紀普普藝術的變革。
◎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觀賞各類展品時——
●除了「一般觀賞印象」與「外界評價」外,你還能提出其他論點嗎?
●你能清楚且簡潔地說明,眼前這幅作品為何能成為名畫嗎?
●巴洛克、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的特色各是什麼,差異何在?
●宗教畫、風景畫、人物畫、抽象畫……創作訴求大不同,怎麼解讀?
「顏色很漂亮」、「構圖很有張力」、「真不愧是名畫」……,
這種訴諸「感性」的鑑賞方式十分重要;但,光有感性還不夠。
一般人缺少的,是「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日本最紅火的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帶你這樣鑑賞西洋美術: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藝術名作中的確存在著「留芳百世,聞名全球」的理由。
如果沒能仔細地解讀暗藏其中的各種主題與寓意,
就只能淪為膚淺的走馬看花、拍照打卡。
相較於此,習得「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就能更接近西洋美術本質,
日後不論碰上何種藝術作品,都能觸類旁通地舉一反三。
內文
Part 1 知性的涵養,從讀懂西洋美術史開始
🎨西洋美術的核心在於「革命」
- 當某個藝術運動興起、發展、成熟之後,另一股全新的藝術運動就會興起,並徹底破壞原先的潮流。當然,也有新的藝術運動,主張將過去的傳統技法帶入新時代
🎨擺脫上帝──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 14~17世紀
- 宗教繪畫是在識字率極低的時代,為了把基督教傳給不識字的人,所描繪出的畫作,也就是所謂「看圖就懂的《聖經》」
- 文藝復興三大要點
1、重新研究古希臘與羅馬的藝術與文明
2、「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觀,舉漸轉變成「以人為本」(主題仍是宗教,但表現方式是普通人的場景)
3、營造遠近感的繪畫技術,以及其他現代化的繪製技法誕生
- 在中世紀的基督世界裡,人類的裸體圖被視為放蕩,但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後,裸體則被視為另一種美感
- 代表人物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透視法、遠近法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暈塗法、空氣遠近法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背景的藍色,是用名為 “群青” (Ultramarine)的顏料繪製而成。群青的原料是當時足以與黃金匹敵的昂貴礦物青金石(Lapis Lazuli)
(提香 Titian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雖沒被列在書中,但他影響許多人,應該要知道)
🎨公民社會和故事性的誕生──巴洛克 Baroque
- 17世紀
- 天主教腐敗,販售「贖罪卷」(Ablassbrief)斂財,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基督新教誕生
- 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在當時的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樣式
- 天主教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推廣宗教繪畫
- 新教國家(荷蘭)則與歐洲其他地區不同,盛行風景畫和風俗畫,經過不斷演變,最後成了現實主義和印象派
- 代表人物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Johannes Vermeer:捕捉宛如照片般的日常瞬間。女僕身上的藍色圍裙,就是用群青來繪製,因維梅爾在多幅畫作中使用了這種藍,後世便稱之為「維梅爾藍」(我對維梅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比較有印象)
🎨「藝術=美」的滅亡──現實主義 Réalisme
- 19世紀
- 產業快速發展,促使社會的光明面與陰暗面變得更加明顯
- 以客觀的方式描繪「現實的人物和社會」。最值得記錄的,不是神、聖人、英雄。而是生存在那個時代裡的勞工、農民、市民,或資產階級的人物
- 源自古希臘「藝術 = 美」的印象逐漸瓦解
- 代表人物
《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只畫出雙眼所見
《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奈 Édouard Manet:打破禁忌的裸女像,當時的女性裸體只能畫神話作品,因為這幅畫引來各界的嚴厲批評。許多男性一眼看出畫中模特兒是妓女,察覺到自己能立馬認出而內心慚愧,變成了批判的先鋒(老司機見笑轉生氣)
🎨擺脫絕對權威──印象派 Impressionnisme
- 19世紀中期~後半
- 色彩本身會因太陽的光線而有所改變,並企圖把視網膜捕捉到的「瞬間印象」表現在畫布上
- 後印象派(梵谷、高更、塞尚)則放棄了視覺性的現實主義,改以筆觸表現情感與世界觀,將自由的視點表現在作品中
- 代表人物
《印象.日出》克洛德.莫內 Oscar-Claude Monet:將太陽光的七個顏色分割、重疊塗布(老實說這幅畫不好看,我完全認同評審對他的批評,但這幅畫是印象派開山始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與歷史地位)
《向日葵》文生.梵谷 Vincent Willem van Gogh:放棄視覺寫實,直接描繪情感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保羅.高更 Paul Gauguin
《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Paul Cézanne:忽視細節,描繪本質。他認為繪畫不是描繪存在於現實的物體,而是其本身便已是足以與真品價值相媲美的創造物。在構圖上導入從各個位置進行觀察的「多視點」技法,並挑戰在畫面內進行重新建構的手法,對之後的馬諦斯、畢卡索和布拉克等造成十分強烈的影響
(喬治.秀拉 Georges-Pierre Seurat,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中的點描派代表)
🎨色彩的情感表現──野獸派 Fauvism
- 20世紀初
- 色彩本身即擁有表現人類心理、感覺和情感的力量,一旦以鮮豔的色彩表現為優先,筆觸就會變得狂野、粗暴
- 若以形狀表現情感,就必須思考物體本身的構造,然後在不知不覺間以邏輯為優先考量;一旦講究邏輯,情感表現就會受到壓抑。野獸派就是在毫不掩飾情感的情況下,全面用色彩來表現感覺
- 野獸派的三大要點
1、特別執著於作品中的色彩表現
2、企圖以色彩探求人類的內心與情感
3、筆觸乍看雜亂,實則應用了當代最新的色彩理論
- 代表人物
《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亨利.馬諦斯 Henri Émile Benoît Matisse:馬諦斯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線條和色彩的單純化。最後,他放棄了繪畫,投入剪貼畫的創作
🎨型態的革命──立體主義 Cubism
- 20世紀初
- 把所有物體還原成幾何圖形
- 型態表現受到非洲原始美術極大的影響
- 促使布拉克(Georges Braque)和畢卡索走入立體主義的契機,是現實主義的塞尚以「多視點」繪製的作品。布拉克和畢卡索則將塞尚的理念發揚光大,把更多的視點角度合成於同一平面
- 代表人物
《亞維農的少女》畢卡索 Pablo Ruiz Picasso:畢卡索是如何進化的呢?我們利用骰子來說明。如果要在平面上畫出骰子,最多只能呈現其中三個面,除非骰子畫成展開圖。但如此就無法呈現骰子的的立體本質,因此,畢卡索的做法是「在保留一到六的前提下,再次重新把這些資訊描繪成立方體」,並在同一個畫面上,繪出從六個方向檢視的視點,將骰子的正六面體完整呈現
🎨內心層面的追求──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e
- 20世紀初在德國、奧地利盛行的藝術運動
- 「表現」肉眼看不見的內心情感、主觀意識,或是畫家感受到的世界觀,沒有特定風格。這種方式也啟發了日後的超現實主義
- 代表人物
《吶喊》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此畫描繪的,是精神遭侵蝕的瞬間,吶喊的不是畫中骷髏,而是大自然(畫中骷髏一定是通靈體質)
(席勒被歸類在表現主義)
🎨從主題獨立,不再有特定描繪對象──抽象繪畫的開端 Abstract Painting
- 不是單一的團體,而是在世界各地同時發生不同的抽象繪畫流派
- 自我表達抽象:描繪人類內心。源自後印象派梵谷的抽象情感表現
- 幾何抽象:不是描繪畫家的內心層面,而是世界觀、宇宙觀、大自然的本質或理念等更龐大的世界。立體主義的延續,讓單純表現進化至最終極型態
- 代表人物
《紅、黃、藍、黑的構成》皮特.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幾何抽象畫家的代表作,他畫的是這個世界的模樣
《白色上的白色》卡濟米爾.馬列維奇 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為了不被所有對象物束縛,他採沒有描繪對象的做法,這個概念命名為至上主義(Suprematism,又稱絕對主義)認為藝術具有獨立性,不需依賴任何事物,自己本身就可以獨立存在
🎨沒有規則的規則──巴黎畫派 School of Paris
- 沒有特定的政治思想、風格、流派,也不願參與新興的藝術運動,而是自由自在地悠閒生活,一邊畫出反映國家民族性的畫作
- 代表人物
《橫躺的裸婦和貓》藤田嗣治 Léonard Foujita(雖然他的特色 “乳白色肌膚” 在當年是個前無古人的創舉,但他的畫風我不喜歡,比較喜歡常玉)
《扎辮子的少女》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Amedeo Modigliani:宛如朝上下延伸般的臉部和身體,是莫迪里安尼的獨特手法,是受非洲雕刻的影響(蠻喜歡他的人像畫風)
(夏卡爾也是巴黎畫派的畫家之一,9年前看過他的展覽,展覽文宣把他的畫定調為愛與美,看完後的心得完全不同,有愛沒錯,但我看到滿滿的黑暗面)
🎨否定既有藝術──達達主義 Dadaisme
- 否定所有人類理性與創造物的藝術運動
- 高舉推翻既有秩序或常識的旗幟,試圖在毫無意義或毫無作為當中找到美感
- 代表人物
《噴泉》馬歇爾.杜象 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這件作品究竟哪部分稱得上藝術?或許很難一眼就看明白。因為這是一件否定「以視覺觀賞藝術」的達達主義作品,提倡為精神(大腦)帶來快樂的新藝術
(看完的感覺是,只要有點想法及三寸不爛之舌,能把死的講成活的,就可以成為達達主義的藝術家,不需要繪畫實力)
🎨「無意識」的表現──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e
- 擺脫理性與道德控制,純粹描繪精神層面的藝術活動
- 採取名為「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新理論,一邊觸及人類的內心深處,並試圖將其積極表現出來
- 超現實主義開始時,世界邁入二戰,景氣蕭條、世界恐慌,在那樣不穩定的情勢中,許多人焦慮不安,卻還是努力壓抑著,當代藝術家便透過超現實主義的繪畫來表達人們的情緒
- 異地茫然感(Depaysement):讓事物存在不應該存在的場所或是不合理的形狀、尺寸,藉由第一眼帶來的驚奇感,掃除鑑賞者過去的事物觀點和感覺、常識、既有觀念,讓鑑賞者的思想變成一張白紙,再重新喚起鑑賞者內心的新思路或新感覺。雷內.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 The Listening Room(簡單來說,看到這種風格的第一句話是:這三小)
- 代表人物
《記憶的堅持》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í:描繪潛意識(一堆分析,性愛情節、創傷…blah blah blah,網路上看這幅畫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但去達利美術館現場看這幅畫時,那一瞬間有被雷劈到的感覺,當時間不再以熟悉的方式存在,當時間不再是時間,那時間是什麼?)
《都市全景》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運用各種偶然,將作品描繪成潛意識
🎨激情的表現──多變的抽象繪畫
- 紐約成為西洋美術史的中心
- 此時的抽象表現主義和二十世紀前半的「幾何抽象」屬於截然不同的性質
- 幾何抽象被稱為「冷抽象」cold abstraction,又稱理性抽象
-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稱為「熱抽象」hot abstraction,又稱抒情抽象
- 二戰後歐洲發展出被稱為不定型藝術(Art informel)的抽象繪畫,為反映戰後混亂的氛圍,他們在創作時不是刻把畫具壓碎,就是用起伏劇烈的筆觸或強烈的色彩來繪製作品
- 代表人物
《One Number 31,1950》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繪畫手法稱為行動繪畫,採用滴落、潑濺的方式繪畫。把色彩的純粹能量和自身體內的能量,同時解放在畫布上。欣賞抽象畫不需要太過認真,應該是一種享受
《空間概念:期待》盧齊歐.封塔納 Lucio Fontana:他是第一位用利刃割開畫布,為繪畫加上「三次元」物理性變化的畫家。他說「我希望劃破空間,為藝術創造全新的次元,通往更遼闊的宇宙」
🎨大眾消費社會的批判──普普藝術 Pop Art
- 普普藝術就是通俗藝術(Popular Art)
- 引用大眾文化的圖案或圖像,創作主題為「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社會
- 代表人物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荷 Andy Warhol:藝術與否,取決於鑑賞者
Part 2 西洋美術鑑賞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館長陪讀!培養知性涵養的專業鑑賞
- 「憑感覺觀賞就行了」大錯特錯。先想一想,你這一趟的目的是什麼
-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更能理解作品的細微之處
- 大致理解作品當時的歷史背景
- 事先了解國情與文化差異
- 其實沒人看得懂抽象藝術,以「體驗」為目標即可
- 觀展就是「張大眼睛用力看」,一頭霧水也沒關係,觀展時只要心中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便是極大的收穫。先從有趣的地方開始,你的思維肯定能變得更加遼闊
🎨館長帶逛!強化知性涵養的美術館巡禮
- 先從畫冊、網路影像開始練習
- 若是特別企畫展,先上網做功課
- 以「五件集中」加速參觀
- 積極參加展覽講座,尋找更多資源與知識
- 即便是知名畫家,也不見得每件作品都是名畫
- 別買明信片或周邊商品,要買就買展覽圖錄
- 常設展通常票價便宜,可用來練功
補充資料
【BOOK】非典型美術館:藝術大師變態考:介紹印象派之前的幾位畫家
【小筆記】席勒 Egon Schiele, 1890.6.12 - 1918.10.31
名畫的構造:教導如何欣賞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