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小筆記】席勒 Egon Schiele, 1890.6.12 - 1918.10.31

Self Portrait With Black Vase And Spread Fingers, 1911

2019.7.28在東京新美術館看了為紀念日本與奧地利建交150年所舉辦的維也納新藝術主義展覽

【現代維也納—克林姆與席勒通往世紀末的道路】ウィーン・モダン クリムト、シーレ 世紀末への道)(Vienna on the Path to Modernism)

是為了克林姆而去的,官方的宣傳主視覺是克林姆和席勒(上圖),出發前都在看克林姆的資料,完全沒查席勒,對他的了解就是官宣上的那些資訊。在展場邊逛邊聽導覽,突然一幅畫出現在我眼前看著我,那瞬間…我呆住了,這幅畫有著強烈的生命力,看著顏料的線條,我好像感受到100多年前的平行時空,席勒正在下筆的力道,這幅畫是活的

於是我被圈粉了。

這篇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寫,看了一部電影、二本書、幾張畫,就真了解席勒了嗎?我不會說好聽的故事、也不懂繪畫的專業,那就整理一下他的生平,再加上心得吧,反正是寫給自己看的。

席勒生平
1890年6月12日,生於奧地利Tulln
1894年8月19日,瓦莉出生
1897年4月3日,克林姆等人創立分離派
1898年,分離派展覽館The Secession Building,German: Wiener Secessionsgebäude)建立
1903年,奧地利工藝組織創立(Wiener Werkstätte
1905年,父親過世
1906年,進入維也納藝術學院
1907年,認識克林姆
1909年4月,離開維也納藝術學院
1911年,認識17歲的瓦莉(Wally Neuzil)
1912年4月15日,紐倫巴赫(Neuerbach)事件,席勒被控告誘拐未成年少女作畫及住處搜出大量色情畫被捕,5月8日獲釋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5年6月17日,和瓦莉分手後與伊迪絲結婚(無縫接軌的渣男),婚後第四天,6月21日在布拉格入伍
1917年12月27日,瓦莉染上腥紅熱過世
1918年2月6日,克林姆過世
1918年10月31日,席勒在伊迪絲過世三天後逝於奧地利維也納,死因皆因西班牙流感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




self-portrait drawing a nude model in front of a mirror, 1910

📌看席勒的自畫像衝擊很大,扭曲的雙手、不安的臉孔,說不上是好看的畫,但粗獷的線條與筆觸直接且深刻地觸動我,很有生命力。

📌席勒驚悚不舒服的畫風剛好和克林姆的華麗完全相反,也可說和展場的其他畫作格格不入,但我蠻喜歡的,也許對於畫作的第一印象是赤裸與醜陋,但細看席勒的畫作與筆觸,我覺得他除了在探索,也在挑戰觀賞者的虛偽,撕開美麗的表象逼你直視,他的畫風不僅在當年很前衛,現在仍是。

📌《Self-portrait drawing a nude model in front of a mirror》鏡子前的的自畫像,一張畫說明席勒。

Moa, 1911

The Dancer Moa, 1911

Moa and Osen, 1913

Mime van Osen with crossed arms, 1910

📌Moa是畫家Erwin Osen的女友,第二張的Moa很日本風

📌接下來二組是同一主題,不同畫家畫的,左邊是克林姆,右邊是席勒。放一起不是要比誰好看,是要看不同的呈現方式。

左:Portrait of Friederike Maria Beer, 1916, Gustav Klimt
右:German: Fräulein Beer, 1914, Egon Schiele

📌這二幅畫都是畫同一個人,Friederike Maria Beer,她是畫家波勒(Hans Böhler)的女友,有錢的猶太人,贊助維也納工坊,畫中的衣服是維也納工坊設計的。二幅畫的畫風不同,都很有特色。我知道那時期日本浮世繪在奧地利掀起一片風潮,但沒想到在畫作裡看到中國元素。

📌Beer的女傭說這幅畫(右邊那張)的Beer好像躺在墳墓裡,席勒建議把畫作掛在天花板上,由下往上看,Beer照做了。(這樣有比較好嗎?很像世界未日後感染病毒或被喪屍咬到變成會爬牆見不得光的怪物)

好可愛❤
Credit:Twitter

左:The Kiss (Der Kuß), 1907 - 1908, Gustav Klimt
右:Cardinal and Nun (Caress), 1912, Egon Schiele

📌其實我沒有很喜歡克林姆的《The Kiss》我喜歡他的華麗,但感受不到別人說的美好。

Portrait of Wally, 1912

📌瓦莉在書裡的篇幅很少,短短幾句話帶過,但在電影裡出場的時間蠻多的,是個重要的角色,讓人心疼的女孩。

📌愛到卡慘死

Self-Seer II (Death and Man), 1911


Death and the Maiden/German: Der Tod und das Mädchen, 1915

📌找畫時看見Self-Seer II (Death and Man),於是把他和《Death and the Maiden》放一起,面對死神沒有害怕的神情,死神的表情反而耐人尋味,死神不一定是兇狠的。

📌會找書來看,是對於電影中席勒得知瓦莉死訊後,將上面這幅畫的名稱由《男人與少女》改為《死神與少女》這件事存疑,這件事很感人沒錯,但我不太相信,書中沒提到這件事,但畫的確是有改過名字,維基

The Family, 1918

📌雖然我不太喜歡渣男部份的席勒,但看著他一路以來的自畫像,這幅《The Family》的畫風已轉變不再扭曲、不安、陰鬱,線條也變柔和,也許他在婚姻生活中找到了什麼吧。(我是不可能說你們好話的)

📌畫中的小孩因母親流感過世,沒有出生



📌1918年2月6日,席勒感染西班牙流感過世,享年28歲。電影從他過世前三天開始,那時他正為過世的妻子做畫。但因為席勒和瓦莉分手(以便無縫接軌結婚)時一句話都不說,只拿了封分手信,信中寫到之後每年的夏天兩人還是可以一起渡假,沒有他老婆,從此奠定他在我心中渣男的地位,但一碼歸一碼,他的畫作我是喜歡的。

📌席勒有些畫尺度很大,衛道人士看到會炸掉的那種,那為什麼席勒畫的是藝術,其他人就是色情?不過也有人稱席勒為色情畫家。

📌電影還原很多細節及畫作,看了很感動,但覺得電影可能太過美化席勒。

📌下面是席勒其他畫作

Harbor Of Trieste 1907

The Bridge,  1913

Stein On The Danube, 1913

Four Trees, 1917

Field Of Flowers, 1910

Fighter, 1913

The Scornful Woman, 1910

Portrait of Arthur Roessler, 1910

Portrait Of The Painter Max Oppenheimer, 1910

Woman In Black Stockings, 1913

Design for a postcard, 1911

Procession, 1911

Forty Ninth Secession Exhibition Poster, 1918


📌而在2018年10月舉辦的展覽,在倫敦和柏林車站宣傳時,仍是因為尺度太大慘遭「打碼」,維也納觀光局諷刺地在那些畫作寫上:「對不起,一百年後的今天,仍是太大膽。」

參考資料
 1、《席勒》,遠流出版社,作者:Frank Whitford,譯者:王昭文,1997
翻譯書,非常直譯,有些地方很不順,內容比較雜一點,最大的缺點就是黑白照和排版。

2、《席勒》,藝術家出版社,主編:何政廣,撰文:李維菁,2004
有部份內容和上一本重複,不僅重複,連文字都有80%一樣,可能是參考上一本書吧,但翻的比較通順。書的內文比較集中在席勒的生平,編排也比較好,如果純粹想了解席勒看這本,如果對藝術比較有研究的人看上一本。

3、電影:《席勒:死神與少女》(Egon Schiele:Tod und Mädchen)

4、Franz Schubert - String Quartet No.14 in D minor, D.810
D小調的第14號弦樂四重奏曲稱為《死亡與少女》,是弗朗茲·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31 - 1828.11.19)的作品。雖然和電影不相關,但很好聽,而且舒伯特是奧地利人。

5、藝術圈裡的《歡樂頌》到底是什麼?


圖片來源:網路
https://www.egon-schiele.ne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