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BOOK】哈佛最受歡迎的行銷課

哈佛最受歡迎的行銷課:建立商業概念的第一本書(原文書名是差異)
Different: Escaping the Competitive Herd
作者: 揚米.穆恩 Youngme Moon

內容簡介
行銷是商業的基本文法,最需要的就是靈活變通。
深受愛戴的穆恩教授,把這個概念給說活了!
她告訴你頂尖企業如何另闢蹊徑,助你提升商業敏感度,真正搞懂行銷。

跟哈佛學生一起,學行銷的第一堂課

沒有獨特差異,就無法勝出。
哈佛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行銷學教授,指出三個方向,教你如何在各個層面異軍突起!

*逆向操作:當同業爭相追求「好還要更好」時,卻沒注意到顧客早已「滿意度過剩」。當消費者不需要或不在乎的產品功能愈來愈多,正是逆向操作品牌崛起的絕佳時機。

企業範例:Google、捷藍航空、IKEA、In-N-Out漢堡、Wii遊戲機

啟示:消費者的喜好瞬息萬變,在我們今日享有的過剩優惠中,很可能正透露消費者明日的偏好。

*跨界演出:超商的平價奶昔,放在咖啡店叫做星冰樂;早餐穀片做成餅乾狀,變成辦公室的午茶點心。跨界演出的品牌徹底忽視既有的類別定義,挑戰我們對事物的既定看法。

企業範例:AIBO機器狗、好奇寶寶褲型紙尿褲、太陽劇團、Swatch、阿烈西廚房精品

啟示:跨界演出的品牌往往開創出一個嶄新的產品次類別,改變了產業的面貌,並能取得先行者的優勢。

*敵意挑釁:世上有極盡討好消費者之能事的品牌,卻也有擺著高姿態、不易接近的品牌。敵意挑釁的品牌正是這樣反市場而行,使得消費該品牌的行為不再稀鬆平常,而是代表著對品牌的擁護。

企業範例:MINI Cooper、紅牛機能性飲料、馬麥醬、勃肯鞋、BAPE、Hollister

啟示:有時候人們就是會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因此某種程度上我們都「需要」敵意品牌的存在。

目錄
前言 行銷是商業的「文法」
  • 雖然重覆演練幾乎可以確保一定能學會,但也會造成某種程度自動化。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教育專家都反對死記硬背的學習法,不動腦筋,反而妨礙學習的效果。一旦過度學習,反而會忘記學到的知識
  • 把專精的領域生活化、人性化,又不會為了讓多數人了解而過度簡化

簡介 「差異化」的迷思
  • 選擇太多,差異太少,產品之間的異質性已為化同質性(殊途同歸)(外星人買麥片)
  • 產品的鑑賞在許多方面都和語言能力很像,是通往了解與詮釋新世界的入口
  • 當產品類別漸漸成熟到某個程度,可能連購買頻率最高的顧客都不再覺得有必要投入心力去比較差異(客戶現在使用信用卡也沒忠誠度,純粹看哪家銀行給的優惠最多)

第一部分{評論} 近身肉搏的商業世界
無論產品之間有什麼差異,差異已經愈來愈小了。人們常說「魔鬼就藏在細節裡」,但是有太多例子顯示,企業已淪為細節的奴隸,致力於將毫無意義的差別,包裝成差異化

1、彼此仿效,是群體的本能
  • 一致性評量系統的問題:當評量系統的地位愈確立(標準愈明確),那些偏離評量標準者或實驗者就愈難崛起。評量本身就足以改變被評量者的行為
  • 一旦開始在書面上補捉比較性的差異(評量表),就會發生一件有趣的事:被比較者會自然傾向消去彼此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去強調差異(改善弱點,而非加強優點,結果同質化)
  • 自我組織:一群個體,在未經協調的情況下做出一致行動的假像。只要每個個體遵循短視近利的原則,群體的表現便會像經過精心安排一般。
  • 自我組織對鳥群來說,只有二個基本要求,一是保持知覺,知道周邊其他的鳥都在做什麼。二是當鄰近的個體改變方向時,要跟著做出必要的調整。這種跟隨群體的傾向,在鄰近的競爭對手身上尤其明顯

2、改良再改良,成熟市場的極限
  • 產品加強有二種方式
附加式加強:牙膏,預防牙周病的牙膏(本身功能加強)
乘數式加強:可樂,健怡可樂、無咖啡因可樂、櫻桃口味可樂(不同品項)
  • 人們說魔鬼藏在細節裡,但有太多例子顯示,企業已淪為細節的奴隸,致力於將毫無意義的差別,包裝成差異化
  • 把你的故事往後說,往前說,倒轉,快年,明年,嘗試以其他可能的未來為鏡,想像你的市場

3、品牌模糊化的危機
  • 當市場到達超成熟的階段,消費者通常會經歷兩種情況
- 從消費者的角度,市場上所有的超活動看起來會變得渾沌一片。我們通常會保留對類別的一般印象,卻很難記得單一品牌的相關細節(看了10個啤酒廣告,只記得概念不記得細節)
- 消費成為一扇窗,呈現我們對產品類別「本身」的想法(啤酒=看體育活動時的飲料,內衣=性感,保險=必要但無聊)
  • 產品疲勞

4、跳脫群體的時機來臨
  • 產品類別生命週期的重要轉折 - 不只品牌忠誠度開始瓦解,品牌忠誠度的概念本身也漸漸顯得過時和落伍
  • 直到有一家企業出現,有出手意料的作為,破除慣例以及競爭對手和消費者的常規,使這家企業得以將產業的軌跡導向出乎意料的方向
  • 卡通令人驚喜,不是因為超越我們的期待,而是忽視我們的期待,忽略自然的法則,因此無須與真人演出競爭,反而創造另一種現實
  • 這並不表示這些品牌跟市面上其他的產品相比一定「比較好」或「比較差」,只表示他自跟別人「不一樣」。差異化思考不是競爭的結果,而是跳脫競爭的方式,毀滅的同時也創新,破壞的同時也建構

第二部分{慶祝} 不參與競爭的玩家 
要真的「創造」差異,不但得有某種脫離常軌的行為,這種脫軌行為還必須是有意義的,也就是必須能造成迴響,引起共鳴。

5、逆向操作的品牌
  • 逆向操作的品牌成功祕決:省略一些做法,同時提升了一些優勢;服務簡化,卻更貼消費者心意(Google vs Yahoo,廉航 vs 傳統航空)
  • 企業很容易就會陷入慣有的思維模式,認為提升自家產品的做法,就是盡量多增加一些優點。一路精益求精的結果,最後有可能淪為毫無特色,極其平凡,失去新鮮感。逆向操作的概念,與傳統的商業直覺恰好相反
  • 現在的消費者太容易感到厭倦。在服務與優惠飽和的現代世界,消費者反而會重新欣賞某些公司逆向操作。當人們早已習慣享有過多優惠,那些理所然的額外項目經過精簡之後,反而更能切合消費者的心意(所有的優惠,並不一定是消費者需要的東西)
  • 在我們被排山倒海的選擇淹沒之時,簡化的服務反倒讓我們感覺自由自在

(IKEA的例子舉的不好,作者忽略IKEA成立的脈絡,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來分析這家公司,剛好符合自己的理論,於是把IKEA放入這個章節。作者筆下IKEA的逆向操作,是在瑞典成立之初,因應當時的環境、物流所採用的方式,不是刻意這麼做而是不得不這麼做,也不是為了進軍美國才這樣操作)

6、跨界演出的品牌
  • 機器人vs機器狗
  • 我們會用慣用的模式來定位產品,消費類別也容易被取代,因此它們將產品變身為可以歸屬到遠離我們認知範疇的類別去(不同的類別,消費者對他的要求、標準也會不同)
  • 越界的品牌很高興有刻板觀念的存在,因為它們就是藉由顛覆這些刻板觀念而獲利的(Swatch是手錶,也是流行配件。Alessi的廚具,有菲利浦史塔克的設計變身為昂貴的藝術品)
  • 跨界演出是一種轉換焦點,經過認知轉換,就可以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性
  • 跨界演出的定位策略,提供的是達到某種長期持續區隔的機會(先行者優勢,但現在競爭對手的追趕速度很快,別太輕敵)

7、敵意挑釁的品牌
  • 敵意品牌:擺著高姿態,讓人覺得不易取得的品牌。不根據傳統的觀點做行銷,反市場而行(叫敵意很奇怪,他並沒有要刻意挑釁消費者,只是找出一條和對手不同的路、不同的行銷手法而已)
  • 吸引力需要製造摩擦,敵意品牌所做的就是帶給我們痛苦。他們所採用的方式並不是低調處理產品中最具爭議性的部分,反而是予以強調

(不太認同第7章,純粹是角度問題,某些產品會受歡迎並不是品牌製造出的障礙,而是消費者喜歡那個產品到願意克服障礙(Mini Cooper)。而作者之所以把某些品牌稱為敵意品牌,因為那些品牌讓他感受不好,他不是品牌的受眾,無法開心享受,所以覺得自己被敵對了(A&F)如果作者認為非主流對他有惡意,那麼同樣的邏輯,主流也是對非主流的人有惡意,但真的是這樣嗎?)

8、究竟什麼才是「差異化」?
  • 所謂的差異,取決於我們原本認定的正常為何

第三部分{反思} 行銷不應脫離人性
我們對差異化的認知有誤。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不然我們怎麼會在言詞上對差異化的概念稱讚備至,卻持續推出同質性極高的多種品牌。

9、為什麼行銷變得如此短視?
  • 我會盡量找最有趣的那百分之二,提出別人從他處無法獲得的獨特觀點,祕訣就在於觀察別人沒有留意到的有趣事物
  • 掌握太多競爭對手的資訊,至少會對我們產生兩種影響。第一會營造某種短視競爭的行為,花太多精力注意對手的一舉一動。第二是會仿效競爭對手的行為。結果就是幾近荒謬的競爭性群體行為。
  • 從消費者的觀點反觀自身,我們的目的是要脫穎而出,而不是融入那一片模糊中(每種產品的相似度太高)。這才是差異化的真諦

結語 從拒絕接受現狀開始
  • 差異化是一種思考方式,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承諾。承諾要吸引人,但不是用一般人熟悉的方式,而是用會受人尊重、重視,甚至歡迎的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