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BOOK】高勝算決策

高勝算決策:如何在面對決定時,降低失誤,每次出手成功率都比對手高?
Thinking in Bets: Making Smarter Decisions When You Don’t Have all the Facts
作者:安妮.杜克  Annie Duke

內容簡介
做決策就像下賭注,可能成功,也可能失算,
任何人都無法保證所做的決定100%正確,
但卻可以透過學習,想辦法提高勝算!

請先想想,今年你做過最好的決定與最壞的決定各是什麼?
你最好的決定帶來了好結果,最壞的決定導致糟糕的後果。
這並不是什麼讀心術,而是深知人性的直覺思維模式。

人們都習慣從結果反推決策的品質好壞,卻不知道這樣做有多荒謬。
若一個人選擇酒駕,最後平安無事到家,這能代表他的決定是好的嗎?
而一位司機遵守交通規則,卻被闖紅燈的車子撞,莫非是哪裡做錯了呢?
其實,最大的問題是來自人們心理上的「後見之明偏誤」

再思考一個問題,一枚硬幣連拋四次都出現人頭的機率有多大?
多數人的答案是將50%連乘四次,也就是6.25%,不過答案其實是「不一定」,
因為如果硬幣本身被動過手腳,就比較容易出現其中一面的結果。
這就是人的思考習慣有一套秩序或規律,因而忽略了「不確定性」

此外,多數人常將好結果歸功於自己,把壞結果歸咎於運氣。
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與解釋,總是無意識傾向自圓其說(甚至自我欺騙),
而這種天生的「自利偏差」心態,將使人陷入看不清事實的偏見。

賓州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安妮.杜克,在因緣際會下成為德州撲克玩家,甚至拿下比賽冠軍。
她認為,只要是人,在做決策時,通常會受上面三種心理認知偏誤影響。

在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她發現下決策與打撲克有許多共通點,
玩家不知道對手的底牌,也無法掌握所有外在的環境因素,
卻必須在短短2分鐘的一場牌局裡,迅速思考並做出將近二十項決策,
若想贏,必須提高每次出手的成功率,
這不僅需要熟練的技術,還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與實用的決策技巧,
幫助自己不被僵化的信念與偏見綁架,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常保勝算。

杜克將撲克技巧與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加以結合,
協助金融市場、策略規劃、人力資源、法律和創業等各領域做出更好的決策,
深受學界、商界等各界菁英與專家的一致讚譽。
運用這套決策心法,你將學到:

.避免掉入「後見之明偏誤」的陷阱,不再以成敗論英雄,更在乎決策本身的品質
.跳脫非黑即白思維,接受「不確定性」的存在,並且慎重判斷情勢
.不再受限於「自利偏差」的本位思考,並因此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
.經營共同學習的「求真團體」,靠成員幫助找出偏見,獲取更全面的資訊
.遵循「默頓科學規範」,容許各種異議,以懷疑精神評估決策的可行性
.使用「心智時光旅行」回憶過去或放眼未來,避免情緒失控而做出不理性選擇

在本書一系列的觀念引導與思維練習下,
你將學會如何更客觀、準確地判斷各種局勢,
以實用的科學方法提高決策的品質與勝算!

目錄
好評推薦
推薦序 如何在面對決定時,總是做出最好的選擇?/Ryan Wu 吳冠宏
前言 用下注思維提高決策品質

第一章 生活如同打牌,而非下棋  
擁抱不確定性,提高決策勝算
  • 「下棋」非賽局,「打撲克」才是
-下西洋棋不是賽局,是一種明確的計算形式,很少牽扯運氣。
  • 陷入「結果論」,犯了「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
- 例:公司高層已深思熟慮並根據當時所知情況做出合理決定,但解僱總經理後業績仍不斷下滑,且找不到好的人選。(這個決策並沒有錯)
  • 運用不確定性反而能獲取優勢
- 這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無法預測,不努力去追求確定性,而是試圖弄清事情有多不確定,並從中推估出現不同結果的可能性。
- 最佳選擇通常不會有特別高的成功率。辯護律師處理棘手案件時,也許所有挑出的策略都更傾向失敗而非成功。在那種情況下,律師的目標是找出各種可行策略,然後盡量評估每項策略的成功率,最終挑選出最不差勁的策略。
- 為何要擁抱不確定性?首先,「我不確定」更準確呈現這世界的模樣。其次,接受「我們不確定」的觀念時,比較不會掉進「非黑即白」的思維陷阱。
  • 重新定義「錯誤」
- 例:判斷出18% v.s 82%的贏牌機率,最後18%的人贏了。事先考慮各種結果的發生機率,萬一出乎意料,並不表示犯了錯,只是表示在一系列可能發生的事件中,某件事確實發生了。
- 試試你能多快改變對「錯誤」的定義。一旦這樣思考,便不會因為看到(不如意的)結果就妄下斷論,或是說出「我就知道」或「早知道……就好了」之類的話,你將能做出更好的決策,並善待自己。(復仇者聯盟即使只有1/14,000,605贏的機會,還是贏了)
- 從機率的角度來思考,比較不會看到不良結果就認為自己做了錯誤決策,因為知道我們可能是做出正確決策,但礙於運氣不佳且訊息不完整,以致結果不如預期。
- 想要做出更好的決策,不是著眼於對或錯,而是評估各種灰色地帶。
- 如果我們不因失敗而認為自己犯錯,也不能因為事情順利而自認正確。
- 這世界充滿變數,加上運氣的影響,就不可能準確預測事態發展,而各種隱藏的訊息都可能讓事情變得更糟。若不改變想法,只會不斷犯錯,因為心態也是影響結果的因素之一。
- 如果你連談戀愛都必須成功,那最好別墜入愛河,因為若從結果來評判自己,傷心難過的機會可多著呢!所以千萬別掉入這種陷阱。

第二章 你要打賭嗎?  
用下注的思維打破僵化信念
  • 本書要告訴各位:若能仿效撲克玩家,明確知道決策等同下注,一旦了解非理性因素可能阻止我們做出有利自己的事,就能做出更好的決策與預測未來。(並因此採取保護措施)
  • 多數下注都是與未來的自我對賭
- 假使一個人能適應不確定性,便可以更準確地看待世界並過得更好。
  • 人不查證事實就形成信念
- 即使接收到明確的糾正訊息,仍然會堅持信念。
- 我們可能認為自己心胸開闊、思想開明,能夠根據新訊息調整信念,但研究結論證明人並非如此。我們不會改變自己的信念來契合新訊息,反而會改變對訊息的詮釋方式,好迎合本身的信念。(的確,看看反同人士對公投結果的新說法)
  • 用信念下注,會導致嚴重後果
- 信念會自我繁衍,引導人去注意並尋找證實本身信念的證據,而不會質疑或確認證據是否正確,並且會忽略或努力詆毀和自我信念矛盾的各種訊息。
- 人都會輕信某些事物,而一旦相信了就會想保護信念,引領自己去處理與該信念相關的進一步資訊。假新聞與假消息如今愈來俞氾濫,或許更能說明這種狀況。
- 我們即使直接面對與本身信念牴觸的事實,也會忽視它們。一般人發現自己犯了錯會感覺很差,所以通常會選擇忽視或駁斥新訊息。另一方面,只要發現與我們看法一致的新訊息,大概都會毫不猶豫地接受它。(同溫層)
  • 人愈聰明,偏見盲點愈深
- 人擁有愈強的算術能力(數學能力),愈能曲解數字來符合並支持本身的信念。即使一個人天資聰穎且知道自己會做出不合理的行為,依舊無法避免從本身的偏見去推論。

第三章 下注的學習,因應展開的未來  
練習為結果正確歸因
  • 為什麼撲克老手無法從錯中學教訓,新手卻能贏錢
- 他對許多反饋訊息視而不見,不知道自己的策略錯誤,沒有掌握學習機會而一敗塗地
- 在解決問題前,必須先了解問題。必須知道每件事的結果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 運用結果檢驗自己的信念和賭注
- 我們不能只是「吸收」經驗,便期望可以從中學習。正如小說家兼哲學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所云:「所謂經驗,並非一個人遭遇之事,而是一個人如何因應自身的遭遇。」獲取經驗和成為專家,兩者差異極大,關鍵在於:能否找出決策結果透露了什麼,並領悟其中的教訓為何。
- 我們在過程中要分辨到底該「何時」與「如何」對回饋循環下注,也就是針對那些當下的決策,確定它們是不是學習的機會。若要做好這件事,首先要知道偶爾事情的發生是來自其他形式的不確定性--運氣。
  • 為結果歸因:是屬於「運氣面」或「技巧面」
  • 不確定性讓反推變困難
- 結果並不會透露我們是否有犯錯、犯了什麼錯,也不會揭露哪些功勞該歸於我們,哪些又不該。
- 老鼠會因為不確定性而出錯,當典型的「刺激-反應實驗」引入不確定性後,學習速度會大幅減緩。
- 深入了解不確定性如何讓人出錯,我們便能從中找到線索,並發現可落實的策略來校準自己對結果的下注
  • 「自利偏差」:成功屬於自己,失敗歸咎運氣(或其他人)
-「自利偏差」是一種深入人心的頑固思維模式,我們首先得了解這種模式為何會出現,才能想辦法提升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並用這些策略讓我們在結果歸因時更理性。
  • 要避免陷入「非黑即白」思維
-「自利偏差」的基礎是人會積極更新自我形象,因此也許可從這方面找出克服這種偏見的方法。我們或許可以停止維護自我形象,放棄想積極描述自我的需求;我們或許可以繼續追求積極的自我述說,但不利用攬功或卸責去更新形象,而是以抱持更客觀、開放的心胸,根據結果評估運氣和技巧的影響;我們或許可以投入時間與精力,重新訓練本身處理結果的方式,正確歸因並求真,從中更新積極的自我形象。或者可以想辦法繞過種種障礙,找出不必要求自己去處理「自利偏差」這困擾的變通之道。
  • 觀看別人經驗,免費學做決策
- 要避免偏見,自己的壞結果是運氣不佳,別人則是他們的錯。
  • 別為了一時自我感覺良好,犧牲了長期目標
- 我們對自己有何種觀感,通常來自於認為本身跟別人相比如何。這種強大且普遍的思維習慣會阻礙學習。如果我們能追求真理並且更精準、客觀地看待結果,藉此營造更為積極正面的自我敘說,如此便能學得更好,同時讓思想更加開放:將功勞適度歸於別人、承認自己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以及承認任何事都不是非黑即白。
  • 重塑習慣,從改變常規開始
- 我們的習慣由三個部分組成:提示(cue)、常規(routine)(整段看下來,這部份應該叫做方法)和獎勵(reward)(通常是感覺良好)。以吃餅乾為例,飢餓感、翻箱倒櫃找餅乾、血糖升高,以打(贏)撲克時為例,贏得一手牌、攬功、提升自我。
- 查爾斯 杜希格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提出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處理習慣的最佳方式是尊重習慣迴路,「要改變習慣,必須維持舊的提示並提供舊的獎勵,但插入新的常規(方法)。」
- 練習從客觀的角度去歸因結果,極力追求正確和真理,從而驅使自己去學習。當心智習慣因此而改變,我們的決策也將符合自己的長期目標。養成準確自我批評的習慣,尋求突破。
- 知名高爾夫球選手菲爾米克森(Phil Mickelson)練球時,會把十顆球放在距離洞口三英尺的圓圈上。他要求自己將十顆球都推進洞,並如此「再反覆練習九次」
- 保持自己比同儕做得更好的感覺來獲得獎勵,不過要改變自我比較的特性:比別人更願意承認錯誤、探索原因、歸功他人。ex:我只要找到其他玩家錯失的學習機會,就會自我感覺良好,如此就更能改變常規(方法)。
  • 從不同視角看事物,將更接近事實真相
- 轉換視角之後,會更接近事實,因為事實通常位在我們如何替自己和他人歸因的中間地帶,採取別人的觀點,就更可能落在那個中間地帶。
  • 請重塑思維習慣,否則愈做愈糟
- 最開始必須找出想要改變何種習慣,並找出替代的常規(方法),然後刻意練習那種常規(方法),直到重塑習慣為止。
- 第二步是知道「如果我們並不孤單,做出這些改變會更容易」。尋求幫助非常關鍵,可以讓人更快、更踏實地做出改變,同時強化與訓練我們求真的新常規(方法)。

第四章 建立同伴制  
透過求真團體改善決策品質
  • 並非人人都想求真
(我也在斟酌這件事,不是每個人都對真理感興趣,也許只是吐苦水,但我還是會想更正對方某些事,我也認識這種人,佩服也感謝)
  • 找人商量,可以做出更好的決策
-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別人會更容易發現我們本身的錯誤。
  • 如何避免團體迷思
- 戒酒會的創始人之一發現若要「保持」清醒不買醉,必須跟另一位酗酒的人交談。同樣的方法也可助人戒除根深柢固的惡習,例如:吸毒、抽菸、暴飲暴食與虐待他人,這種方法即是源自於「人可透過他人幫助而表現得更好」 的概念。(是嗎?我覺得是看到別人爛才知道原來自己那麼爛的一種覺醒,前提是還有部份理智,不然有另一種可能是二個一起爛下去)
- 驗證性思考(confirmatory thought):單方面合理化某種特定觀點,會加深偏見,進而導致動機性推理,因其主要目的是「合理化」。驗證性思考會讓人更熱愛與頌揚自己的信仰,扭曲團隊處理訊息的方式和決策過程,結果可能變成「團體迷思」(groupthink)。(只是找對自己有利的理由,並沒有思考。雖然confirmatory在專有名詞上都翻成驗證,但這個專有名詞的意思並沒有“驗證”的動作,只是“確認”或堅持某個觀點且沒有全方位思考,所以用“驗證”這二個字有點不合直覺,若硬要說的話就是我找的每個理論或觀點都只是了驗證我的想法)
- 探索性思考(exploratory thought):考慮各種觀點,從客觀角度去考慮各種另類假設,願意容忍異議以壓制偏見。(不管是贏牌還是輸牌,都要從中檢討並發掘所有的可能,強化這種習慣)
- 發掘自己能控制的因素,同時思考如何改善涉及這一切的決策。
  • 當責如何改進決策
- 當責(accountability):願意或認為有義務向別人解釋自己的行為或信念
- 輸錢時若想避免受自利偏差的影響,就得預設「停損點」
- 光是想像談論的過程,就能靠自己快速找出更多的錯誤(想像隨時要向大老闆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
  • 用異議防止驗證性思考
- 沒有人知道應該如何消除個體的驗證偏見,但是可以讓這領域更多元化,使個體的偏見被抵消。

第五章 提出異議來獲勝  
運用科學規範使資訊最大化
  • 讓你客觀又能獲利的CUDOS規模
- 共享主義(Communism),資料屬於團體
- 普遍主義(Universalism),無論聲明和證據來自何處,對它們採取統一標準
- 公正無私(Disinterestedness),慎防可能影團體評估的潛在衝突
- 組織性懷疑論(Organized Skepticism),成員相互討論,鼓勵參與和異議
  • 共享主義:多學多得,多即是美
- 當我們感到猶豫不決或是沒把握,代表這類資訊可能至關重要。當我們在評估決策小姐裡看到別人猶豫時,就必須打破沙鍋問到底。
  • 普遍主義:勿抹煞訊息,聆聽各種意見
- 我逐漸了解我哥列出的清單,只是要幫助我在初入江湖時能安全出牌。之後我開始練習並強化普遍主義的概念,每當心裡有認為別人打牌技巧很爛的衝動時,就會逼自己找出他們的優點。即使我認為別人的策略最終無法讓他們獲勝,卻可以更深思索對手如何出牌。
- 可想像訊息是來自我們極為重視或毫不在意的出處,消息來源的好惡可能令人產生偏見,進而認同或詆毀該訊息。(例如連勝文選市長的某支廣告)
- 對討厭來源的訊息保持開放的態度
  • 公正無私:人人都有利益衝突,而且會向外感染
- 當一個人知道結果後,在評估決策品質時就會有偏頗,使其與結果相符。
- 如果無法預知結果,自然會更確實地評估決策品質,因為我們最好能在得知結果前先去拆解決策。等結果出爐之後,想微詢他人的建議時務必養成一個習慣:只說明細節,不透露結果。
  • 組織性懷疑論:建立有成效的「紅隊」
- 表達信念時納入不確定性,不說:「你錯了」,改說:「我不確定是否這樣」,或「你有沒有考慮過其他想法」。
- 諮詢團體需要訂定一套參與規則,別讓成員覺說出不同意見會被厭惡或輕視,使他們更容易表達異議。
  • 四種與人一起求真的方式
- 1、表達不確定性。害怕犯錯(或害怕指出別人犯錯)往往會導致周遭的人隱瞞寶貴的見解和意見。如果我們率先表明自己也不確定,聽者會更了解後續的討論並不涉及「正確」與「錯誤」。
- 2、從贊同之處來引導。如果想鼓勵和我們意見分歧的人參與交流,就得讓他們敞開心胸並放下戒心,而做法就是從彼此都同意的地方切入,聽者將比較容易接納可能出現的異議。陳述雙方贊同的具體概念和相法,接著以「而且」取代「但是」來補充論述。
- 3、要求大家暫時同意(做出臨時協議)一起去求真。其實就是「暫時停止求真來抒發情緒」。(看不太懂這段在寫什麼,但意思就是有些人發飆只是想發洩情緒)
- 4、放眼未來。人通常善於確認自己追求的積極目標;我們的問題是未能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執行決策。別提舊事,要跟別人探討該如何做才能讓情況有所轉圜。討論即將發生的未來、跳脫當下的挫折,以及想辦法改善可掌控的事物。
-《比佛利拜金女》的例子。主持人「我在想,或許問題在於妳,妳認為呢?」後來他試圖自我解嘲,說自己曾經也認為身邊的人都是白痴,我也是白痴。康拉德:「所以,我是個白痴嘍?」
- 主持人若改口說:「這些人把妳的生活搞得烏煙瘴氣。妳有沒有想過日後該如何避免與人衝突呢?」康拉德:「我目前有很多問題,還無法考慮未來。」或說「我還得跟這些人打交道,無法改善現狀。」如果她沒有回顧過去,便很難明智回答關於未來的問題。
- 兒子成績不好,怪罪老師,我告訴他:「遇到這種老師,肯定很難學到什麼,你有沒有辦法考得更好呢?」認同兒子、討論如何準備考試、見老師

第六章 在心智時光旅行中冒險  
納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決策思考
  • 利用心智時光旅行,調整與改進決策
- 設法讓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自我盡量碰撞,過去和未來的自己就能以最佳決策夥伴的身分提供協助。
  • 時間折價(temporal discounting):人們偏愛現在的自我,並犧牲未來的自我只注重當下的快感而不考慮較長遠的後果)
- 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是根源於對昔日的記憶,乃是重組過往經驗。思考未來便是「記住」未來,用創新的方式匯集記憶,以便想像事態將如何轉變。(想像如果今天熬夜,明天會有多累,所以改變現在的做為)
- 看見未來的自己,可以讓人做出更好的分配決策
- 人思考過去或未來並運用審慎思維時,並非能夠完全理性。然而若能跳脫當下,去觸及過去和未來的自己,就比較能做出契合長期目標的選擇
  • 將遺憾擺在決策之前
- 利用遺憾的力量,落實有價值的目標
- 十、十、十:每項選擇在十分鐘後會帶來什麼後果?十個月後呢?十年後又如何?無論用哪種時間框架,回答這些問題時都是在汲取經驗
  • 如何不被當下的感受影響
- 我們不擅長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以此看清任何特定時刻在時間軸上的定位,而只會體驗當下的感受並加以回應。我們會根據被當下放大的感覺做決策,因此最好在此之前能拉遠目光,採取更廣闊的視野。
- ex:爆胎,當下覺得很倒楣、不幸,但如果是一年前發生的爆胎,並不會影響現在或過去一年的幸福感,說不定會成為聊天的趣事
- ex:股價,看短期的起伏會很不安,但以長期的角度來看,每天的股價變化不會影響總體上升軌跡。
- 拉近鏡頭檢視情況,也會同時放大自己的情緒反應,善用過去和未來的自己去跳脫當下情況
  • 「最近發生的事」不僅讓情緒波動,還扭曲事實
- 以下四種打牌結果,幣別為美金
1、贏1000後輸1000,打平,難過
2、輸1000後贏1000,打平,開心
3、贏1000後輸900,賺100,難過
4、輸1000後贏900,賠100,開心
- 最近發生的事情往往比整體狀況更能刺激人的情緒,這就是為何我們贏了100卻悲傷,輸掉100反而高興
- 如果以上狀況發生在一年前,對於結果的情緒會翻轉,落在更合理的區域,贏錢才開心。用時光旅行將自己從當下情況拉出,便能看到合理的事態。
  • 別在「失常」時,魯莽做決定
  • 如何提高非理性行為的障礙
- 奧德修斯將經過賽蓮島,上面個有個海妖賽蓮(Siren,星巴克的Logo)會用歌聲吸引水手朝岸邊駛去而觸礁身亡,奧德修斯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令船員將他的手綁在桅杆上,並在靠近島嶼時要船員用蠟封住耳朵,以維護船集安全,這種計畫就叫尤利西斯合約(Ulysses contract),提高非理性行為的障礙(預先規畫)
- 障礙不見得要設得很高,但必須能中斷決策(設停損點,停止目前的動作)
  • 「偵察未來」提高決策品質
- 未來的本質是不確定的,能應對不斷變化的未來是一件好事。描繪可能的未來與推估其發生率,就記住那些可能的未來,如此比較不會陷入「結果論」或「後見之明偏誤」
  • 向後預測:從正面的未來向後回顧
- 事前思考時,站在終點向後回顧,比站在起點往前眺望更有效
- 從現在展望未來會產生扭曲的觀點(舉的例子是照哈頓居民對世界的刻板印象,但這個例子其實只是居民的生活圈較小沒有世界觀)。從現在的觀點很難看到下一步之後的情況,確定目標並由此向後回顧來「記憶」自己如何抵達那裡,就會表現得更好
- ex:曼哈頓中央公園的規畫。從目標向後回顧來描繪未來,最常見的一種形式被稱為「向後預測」(backcasting)(工程方面常見到,如1期、2期…等)
  • 事前驗屍(premortem):從負面的未來向後回顧
- 「向後預測」與「事前驗屍」相輔相成,正面vs負面的未來
- 無法實現目標的原因有很多,這些原因都能幫助我們預測潛在的障礙,同時提高自己的成功率
  • 規畫時考量負面空間可能會感覺不好,但從長遠來看,更加客觀看待世界並做出更好的決策,總比負面情境視而不見來得好。


心得
這大概的我目前打最多字的一書本,其實書中很多觀念都是老生常談,記下來是要提醒自己。例子的使用很連慣,前面提到,後面還會再提


相關書籍
【BOOK】精準訂價:在商戰中跳脫競爭的獲利策略
【BOOK】精準決策:哈佛商學院教你繞開大腦的偏誤,不出錯的做出好判斷(高勝算決策比精準決策好看)



3 則留言:

  1. 版主的心得寫得很好!
    再推一本2020出版的值得一看的新書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人生賽局:我如何學習專注、掌握先機、贏得勝利
      不好意思,回文沒回好。

      刪除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