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BOOK】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 52 Irrwege, die Sie besser anderen uberlassen
作者: 魯爾夫.杜伯里  Rolf Dobelli

內容簡介

為什麼硬給個爛理由,也可以是理由?
為什麼「最後的機會」總是讓人失去理智?
如何不費吹灰之力,就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為什麼危機極少成為轉機?為什麼你偶爾該分散注意力?
原來我們習慣拿「新」東西取代「好」東西……

我們絕對無法掌握成功跟幸福的要素,但肯定知道破壞成功或幸福的原因,與其想著如何獲得幸福,不如深諳如何避開不幸,事情可能容易得多。

不必熟練太多投機取巧的計謀,不必囫圇吞下生硬難懂的新觀念,更不必過度作為,你需要的只是少笨一點!

繼傳奇暢銷書《思考的藝術》後,再度問鼎各大排行榜
德國亞馬遜思考類、社會學習類、大眾心理類TOP 1!《明鏡週刊》聲勢不墜!
全德最受矚目的作家,無數讀者殷切期待的最新力作

以一貫機智風趣的語調,與清晰懇切的陳述,杜柏里這次將帶領讀者看見行為上的偏誤。光思考當然不夠,因為從思考到行動,你還會犯下一大堆錯誤。還好,你有機會避開它們。這本書能夠幫助你避開這些陷阱,你不但可以聰明思考,更可以睿智行動!德國無數讀者為之瘋狂,只因杜伯里諧趣的文字。在率先擊敗《賈伯斯傳》的著作《思考的藝術》全德銷售突破40萬冊之際,杜伯里乘勝推出《行為的藝術》,延續《思考的藝術》一書風格,以簡練生動的文字,搭配詼諧十足的插圖,絕對又是一本賞心悅目的震撼小品。

目錄

01 理由的正當性 Because-Justification——為什麼爛理由也是理由
蔡康永也有講這點

02 決策疲勞 Decision Fatigue——為什麼少做一點決定,就能做出比較好的決定

03 傳染性偏見 Contagion Bias——為什麼你不願穿上希特勒的毛衣

04 平均的問題 The Problem of Average——為什麼沒有平均戰爭規模

05 誘因排擠 Motivation Crowding——為什麼獎勵會瓦解動力

06 廢話潮流 Twaddle Tendency——如果無話可說,那就閉嘴

07 威爾.羅傑斯現象 Will Rogers Phenomenon——如何不費吹灰之力,就交出亮眼成績單

08 資訊偏差 Information Bias——如果你有敵人,就提供資訊給他
  • 試著與最少的訊息共存,才能做出更好的決定。不需知道的事,即便知道了,還是沒價值。

09 群聚錯覺 Clustering Illusion——為何滿月時的月亮會浮現一張臉孔

10 勞力辯證 Effort Justification——為什麼愈是辛苦得來的,我們愈珍惜
  • 當人對一件事投入大量精力時,就會誇大其價值

11 小數法則 Law of Small Numbers——為何小分店表現總是特別突出

12 期待 Expectation——謹慎地善用你的期待
  • 期待會改變大腦的生物化學,進而擴大至全身

13 簡單的邏輯 Simple Logic——不要相信每一個直覺

14 福勒效應 Forer Effect——如何拆穿騙子的謊言

15 志工的愚蠢 Volunteer's Folly——為什麼大明星才能當志工

16 情意的捷徑 Affect Heuristic——為什麼你是感覺的傀儡

17 內省錯覺 Introspection Illusion——為什麼你應該成為自己的異教徒
  • 太相信自己和相信自己太久,覺醒時會更殘酷。你愈是相信某樣東西,愈是應該以更批判的角度來看待它

18 無法關上機會之門 Unable to close doors——為什麼你需要破斧沉舟

19 嗜新狂 Neomania——為什麼我們會用新東西取代好東西

20 睡眠效應 Sleeper Effect——為什麼宣傳有用

21 選擇盲從性 Alternative Blindness——為什麼你總是對最好的選擇視若無睹
  • 如果你面臨A和現狀之間的選擇,你會傾向在A與現狀間進行比較,這是錯誤的。你必須做足功課,比較A與B、C、D、E和F的差異,否則別人很快就會用X或Y來欺騙你。

22 社會比較偏差 Social Comparison Bias——為什麼我們會抹黑嶄露頭角的人
  • 聘用一個能力比你更強的人,否則你很快就會變成輸家,因為那些人最後終究會超越你

23 首因效應和時近效應 Primary and Recency Effect——為什麼第一印象會騙人

24 放血效應 Bloodletting Effect——為什麼我們對愚昧無感
  • 定期檢查你的投資策略、人生哲學,還有你對他人的看法。如果事實與理論相違背,請立即丟棄你的理應。

25 非我發明症候群 Not-Invented-Here Syndrome——為什麼自己做的料理總是比較好吃
  • 我們都陶醉在自己的想法裡。要使我們再次清醒,有時需要從遠處回頭審視自己的相法。

26 黑天鵝效應 Black Swan——如何利用不可能的力量

27 領域依賴性 Domain Dependence——為什麼你的知識無法複製

28 假共識效應 False-Consensus Effect——為什麼你認為他人想法與你一致
  • 大腦的存在並不是為了辨別事情的真相,而是為了盡可能留下許多子孫。(最近看了些理論都在說明人類所做的事,都是為了繁衍後代。有些宗教也非常重視這塊,難怪會有些電影那麼擔心地球無法住人,想盡辦法要移民到其他星球)
  • 假設你的觀點不為大眾所接受,不要懷移他人,你要先質疑自己。

29 歷史修正 Historical Revisionism——為什麼你總是對的
  • 每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錯了,都應該歡呼出聲。我們終於在這一刻擺脫了錯誤的觀點,並往前踏進一步。
  • 我們的記憶有缺陷。

30 圈內圈外偏見 In-Group/Out-Group Bias——為什麼要認同足球隊

31 對模糊的無法容忍度 Ambiguity Intolerance——為什麼我們不喜歡面對未知

32 預設值效應 Default Effect——為什麼我們習慣安於現狀
  • 人們喜歡熟悉的事物,比起選擇、嘗試新的東西,他們更喜歡維持現狀。

33 對懊悔的恐懼 Fear of Regret——為什麼「最後的機會」會讓人失去理智
  • 對懊悔的恐懼驅使我們出不理性的行為。為了不要感受到可怕的懊悔之情,我們往往行事保守。
  • 對懊悔的恐懼阻止你扔掉不再需要的東西。
  • 真正愚蠢的是,連結對懊悔的恐懼與『最後機會』

34 顯著性效果 Salience Effect——為什麼引人注目的不一定是重要的
  • 顯著的訊息過度影響你的思維和行為。相反地,你卻太輕忽那些隱藏性的、緩慢發展的微小因素。

35 知識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Knowledge——為什麼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 泰倫斯基萊(Terence Kealey):不是大學繁榮了社會,而是繁榮的社會造就了大學。
  • 懂得自我表達的人可以獲得勢乎其能力的地位

36 私房錢效應 House Money Effect——為什麼金錢不只是金錢
  • 相較於賺來的錢,我們會更輕率地使用贏來、撿到、繼承來的錢。經濟學家泰勒將此稱為私房錢效應,指人們比較敢於將投機來的獲利花在高風險的地方。這就是為何樂透得主多年後往往比中頭獎前更貧窮的原因。
  • 當你贏錢或企業『贈送』你某些東西時,請留意,佚可能因為不知節制,很快就會損失更多。

37 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為什麼新年新希望不會實現
  • 自我控制無法隨時待命,它也需要放鬆、自我放空和充電。
  • 防止恣意自我放逐的技巧,其中包括消除雜念。
  • 自我擬訂的時程表,必須將工作清楚畫分為小步驟,並為每個步驟訂定日期時才有約束力。
(我只要沒電腦、網路,就可以專心做事了)

38 嫉妒 Jealousy——為什麼要建立自己的王國
  • 嫉妒的感覺一旦出現便很難消除,但你可以避開它。第一、停止與別人比較。第二、尋找你的『競爭優勢圈』(Circle of Competence),並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

39 擬人化 Personification——為什麼你寧願讀小說而不願看統計數字
  • 我們對統計數字的反應冰冷,對人,尤其是死者,則會高度情緒化。
  • 這種以人為中心的現象,說明『小說』這個最重要文化發明的成功。

40 「那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壯」的謬論 Fallacy of that-which-doesn’t-kill-me——為什麼危機極少成為轉機

41 注意力錯覺 Illusion of Attention——為何偶爾該分散注意力
  • 我們以為自己注意到所有重要的事物。

42 策略性不實陳述 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為什麼吹噓能夠說服人

43 顧慮太多 Thinking Too Much——何時該讓大腦休息
  • 如果涉及熟練的事物,尤其是運動技能或我們已經回答數千次的問題時,那麼最好不要多想。過多的顧慮會不必要地妨礙以直覺去尋求解決辦法。對於我們在演化裡沒有學到的複雜情況(例如投資決策),最好冷靜思考,這時邏輯勝於直覺。

44 規畫謬論 Planning Fallacy——為什麼你會好高騖遠
  • 你一直都高估了自己的辦事能力。
  • 一步步的規畫甚至會加劇規畫謬論。因為如此一來,我們會更專注於計畫本身,因而更少考慮到意外狀況。
  • 不要限縮目光,只看著自己的計畫,而是積極尋求外部值得參考的案例。
  • 虛構的故事將會告訴你該如何安排你的計畫(想像若做了這件事,若失敗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45 專業曲解 Professional Deformation——手拿錘子時,眼中的問題都像根釘子
  • 每個人都是自己狹隘思維模式的囚犯。所以,試著為自己增加二到三個額外的工具--與你的專業領域相差十萬八千里的思維模式。
  • 你的思緒也會更加清晰。

46 蔡加尼克效應 Zeigarnik Effect——為什麼擬訂計畫讓人安心
  • 未完成的任務會不停折磨我們,直到我們清楚知道如何和它們相處。
  • 處理繁瑣雜事時,必須擬訂詳細計畫,一步一步來,最好能訴諸畫面文字。

47 能力錯覺 Illusion of Skill——懂得划船不如選對船

48 正面特點效應 Feature Positive Effect——為什麼核對表會讓人盲目

49 撿櫻桃 Cherry Picking——為什麼要先射飛標再畫靶

50 單因謬誤 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石器時代式的尋找代罪羔羊
  • 並非單一的原因致使事情如此發展,那是數百個、數千個、無窮無盡個因素所導致。然而,我們卻不斷嘗試深究那唯一的成因

51 治療意向錯誤 Intention-To-Treat-Error——為什麼賽車手是較安全的駕駛人

52 新聞錯覺 News-Illusion——為什麼不該閱讀新聞
  • 首先,我們的大腦對於駭人聽聞、令人震驚、攸關個人、轟動、瞬息萬變的刺激,會產生高度異常的反應;而對抽象、複雜且有意義的刺激,反應則異地微弱。其結果是:智慧性、複雜和抽象的消息與背景資料,被有系統地淡化處理。
  • 第二,新聞是不重要的。在過去十二月內,你可能每天白噬約三十則消息,總計白噬了約一萬筆簡短的新聞。請老實回答:可否舉出任何一則,因為它,而讓你做出對你的生活、你的事業、你的企業更正確的決策?
  • 第三,浪費時間。每人平均每週有半天的時間在收看新聞。

---
心得:
我為以為作者是學者,但他是企業家,難怪這本書淺顯易懂。不過也許是因為文化差異,書中有些幽默的話我看不懂XD

現在的新聞為了點擊率大部份都是腥羶色的內容,或是騙人點擊的標題,點進後內容空無一物、錯誤百出,看完真的有浪費生命的感覺。為了錢,連專業都不要了。

我的意志力非常薄弱,無法完成大目標,所以,我只能訂很多小小的目標,然後慢慢達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