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BOOK】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

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讀懂一本書只要100分鐘,解決過目就忘、知識無法內化與活用的閱讀煩惱
一生忘れない読書 100分で3回読んで、血肉にする超読書法

作者:金正 John Kim

內容簡介

分心時代適用的「間歇閱讀法」──次數比時間更重要
韓裔日本作家金正,擔任德國聯邦國防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員,需要大量閱讀論文和快速吸收知識。
他發現,許多人以為,閱讀必須從頭到尾每一個字都讀進去,才算讀完一本書,但不同書種,有不同的閱讀方式,閱讀「非文學類」的書,時間花得越多,越不容易抓住重點,要像「爬山」一樣,目的是「攻頂」,而非享受過程。
閱讀次數增加,反而對理解力和記憶力更有幫助,短時間的閱讀,也更容易專注。

100分鐘分3次,深讀一本書
金正認為,一鼓作氣、從頭到尾一字不漏讀完一本書,成效最差,相對地,運用「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只要100分鐘,更能內化一本書的知識並活用──

第1次「掃描式閱讀」:10分鐘去蕪存菁,過濾80%內容,掌握重要的20%
第2次「正式閱讀」:50分鐘綜觀架構(望遠鏡)和細讀內容(顯微鏡)
第3次「深入閱讀」:40分鐘深入體會,跟作者一起思考,寫下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本書還有更多間歇閱讀法的具體細節和讀書的十大策略,在這個時間瑣碎且容易分心的時代,讓你養成高效閱讀力,幫你快速掌握每一本書的重點,靠大量閱讀豐富人生價值!

目錄
前言 解決你閱讀煩惱的一本書
  • 讀書的目的在於改變觀點,書中並沒有萬人適用的真理。你的真理不見得是別人的直理。關鍵在於要有「自己的觀點」如果你讀完書會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你的閱讀就是成功的

▌第1章 高效又過目不忘的閱讀策略  

訓練思考模式的強力武器
  • 閱讀時,你會發現作者在某個議題上,鑽研了哪些知識和想法。重新整理作者的思考模式,會帶來新的創意和見解。因此讀書一定要讀出作者的思考模式,不是看過就好,也不該單純吸收知識
  • 多方閱讀,掌握到的思考模式越豐富,你的創造力就越強
區分「散步」和「登山」的書種
  • 閱讀商業書、學術書、紀實書等,比較像「登山」,需理解達成目標的方法,一旦弄錯方法或體力不繼,無法達到峰頂
帶著「共同著作」的心態看書
  • 不能單純站在學習的立場,等人家告訴你知識
  • 要先有自己的觀點,才會有改變觀點的效果。有自己觀點在讀書或和別人交流時,腦中便會同時產生兩種思維,而非單純吸收對方的觀點,這樣只是模仿對方
  • 為了避免單方吸收,自己需過濾與取捨,並透過對話的感覺孕育出全新的體悟
  • 從小到大活在正確答案中,為了追尋正確答案而學習,這樣無法創造自己的正確答案,更不可能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 所有的事都是一體兩面,要不要當成大問題,取決於自己,你不當成問題,那就不是問題(雖然我也這麼想,但難免會被別人的言語影響,看來是我意志不夠堅定😓)
  • 作者有撰寫的自由,讀者也有閱讀的自由,兩者融會貫通,才能積極創造自己的答案
一百分鐘讀三次的高效閱讀法
  • 我的讀書技巧很簡單,就是在短時間內閱讀三次,直接在書中寫下感悟(意見、自己的詮釋、疑問)
  • 反覆閱讀可深化記憶力。先用反覆閱讀的方式熟悉書本後再專注閱讀
  • 假設讀一本200頁的商業書或實用書總共要100分鐘
  • 第一次:10分鐘,掌握書的架構,這種方式接近瀏覽,決定要讀哪些部分
  • 第二次:50分鐘,閱讀第一次找到的重點
  • 第三次:40分鐘,留意第一次掌握的架構,以及第二次畫下重點的部份,需要的話寫下自己的感悟
不必對跳著讀感到愧疚
  • 訓練自己抓重點的能力
去蕪存菁,跳過鋪陳的內容
  • 很多事看似複雜,本質卻很單純。看穿事物的本質,不被現象迷惑才是重點
  • 例:逛羅浮宮時間有限,不可能每個藝術品都觀賞,只能挑特別重要的,再觀賞偶然注意到的作品
  • 短時間閱讀就是看穿本質的能力
用論文的架構方式抓重點
  • 讀書要用全面性的觀點俯瞰內容,深入了解書中的架構,而不是逐句閱讀
讀不懂先跳過,但別停下來
  • 也許讀完第一本還無法了解內容,但讀完兩、三本後,就看得懂內容在寫什麼了。足夠的閱讀量會增進你的理解力
沒有目的,讀了也是白讀
  • 腦袋放空走路的人,看不到周圍環境的細節,要有明確的目的才看得到 

第2章 不只獲得知識,更能豐富人生  

培養AI無法取代的競爭優勢
  • 未來真正需要的是思考力,讀書是培養思考力的最佳利器。重視讀書,用讀書培育自我的人,未來更容易發競爭優勢,思考力也會越來越敏銳
書本扮演各種角色(不僅是一本書,還可能是一個連結)

不隨興閱讀,設定目標和期限

揣摩作者思路,自學頂級的思考模式(以前曾經很喜歡某個美學大師,某天看他的書時突然清醒,這麼生動的描述,大多是他自己腦補的吧)

追求理性,也抒發感性
  • 三島由紀夫
哲學書為生活打下扎實的素養
  • 學術書、哲學書、古典名著,會幫我們打下厚實的人生骨幹,未來遇到狂風暴雨也不會摧折,頂多受點震撼罷了
與其土法煉鋼,不如學習前人的智慧
  • 精神的境界和宏觀的視野,奠定了人類的核心。所謂的心有靈犀一點通,指的就是本質上的共通點。當你遇到一各優秀的人,對方就是從這點,來判斷你是不是一個值得交流的人
  • 有些境界無法靠一己之力達到,個人的見識和眼光有限,但可以站在前人建立的知識遺產上,掌握更寬廣多元的視野。先徹底學好前人的知識,才有本事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方法
有閱讀不等於會思考
  • 重申:讀書不能只是被動吸收知識
  • 不要讀了書就以為自己有動過腦,這是很危險的錯覺。不肯自己動腦,還把別人的想法當成自己的想法是大錯特錯
  • 利用讀書開拓視野,再多動腦深化思維。沒有實踐的知識,稱不上真正的智慧
網路文章和報導無法超越書本的事實
  • 不去看紛擾的訊息,才看得清事物的本質,對外在環境的感受也會特別深刻
  • 無視瑣碎的小潮流,才看得到真正的大趨勢
  • 如果你很重視自己的時間,應該好好思考,寶貴的時間要花在哪些事物上,想要接觸品質精良的資訊,就應該花時間好好讀書,不要浪費時間瀏覽網路訊息,這對你的精神也比較有益 

第3章 掃描式閱讀:第一次十分鐘,了解全書樣貌  

先看目錄,隨手翻一遍
  • 主要用來掌握全書架構
  • 有時會先讀最後一章或後記,因為作者會在書的最後寫下自己的創作意圖(就像是看偵探小說時先翻到後面看兇手是誰,再回頭看書時就會把焦點放在兇手上,注意他的一舉一動)
嚴格遵守時間的限制
  • 不略過大部分的內容,就吸收不到真正重要的訊息
  • 與其浪費時間又記不住,不如花一百分鐘精讀,讓自己永遠牢記在心
把閱讀時間排進行事曆
  • 有些人常抱怨自己沒時間讀書,但這種想法有根本上的謬誤。你要主動安排時間讀書,而不是有空才讀書
  • 最重要的不是你記住多少、理解多少,而是一開始先求100分鐘內讀完三次就好
閱讀不是時間花越多越好
  • 設定讀書時限
  • 閱讀的次數比閱讀的時間更重要,對記憶力和理解力也更有幫助
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讀下去
  • 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抓出重點時,就能馬上判斷一本書對你的幫助有多大
時間短,更容易養成閱讀習慣
  • 成功的三大條件
1、你的目標必須對你有很重要的價值
2、做大事要分階段進行,一天做一點
3、日積月累堅持下去

遇到不好的書,需要放棄閱讀的勇氣
  • 放棄了才能用寶貴的時間去讀其他書
跟自己對話,把自己的抉擇當正解
  • 跟自己對話,有自己的見解並敢於表達意見,才是有主見的人
  • 在這個沒有正確答案的世界,要有創造解答的能力,這才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能力(很多事並不是非黑即白,不能單純就某個結果來評論,而是應該去了解這之間的脈絡)
  • 活著就是把自己的抉擇當成正解,當你明白這理,才會發現抉擇的重要性。當你做出決定後,才會下定決心靠自己的本事,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解答(這段我看不太懂,怎麼感覺像是唯我獨尊,即使錯了,也要硬拗的感覺)
閱讀像旅行,都在體驗不一樣的日常
  • 旅行可以讓日常和非日常對調過來。置身於非日常的場景中,才會注意到內心真正重要的事物,產生創造性的思維,所以記下旅行中的所思所感很重要(看書也是)

▌第4章 正式閱讀:第二次五十分鐘,掌握重點和細節  

同時運用「顯微鏡」和「望遠鏡」的視野
  • 掌握架構並細讀內容
  • 第二次閱讀時,拿黃色螢光筆將感興趣的部分畫起來,第三次再深入閱讀
先思考自己目前的煩惱和心情
  • 書的價值,會隨著你當下的心情和目的而改變。你要重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被動吸收知識(依心情或需求來決定看什麼書)
學習新領域,至少讀三到五本書
  • 看不懂的地方先跳過,重要的事自然會重複出現,看幾次後可從脈絡中看出大概
讀原典前,必須做的事
  • 先了解相關知識(架構、作者、時代背景)
了解作者生平,讓閱讀更立體

打破學校教育的知識藩籬
  • 由於社會追求效率,因此採用分工的制度劃清界線,整個社會也變得像分工作業的生產線一樣。可是人類不該畫地自限,更不能只追求效率,應該要活得完整而全面,內在必須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觀
  • 不要接受社會替你劃下的界線,這不是一件好事。消除界線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主動去讀不受藩籬限制的書籍
八成的自我啟發書籍都是舊酒裝新瓶
  • 很多人以為博雅教育無法拿來解決眼前的課題,實則不然。吸收廣泛的知識乍看之下是在繞遠路,但這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遇到好書值得細細品讀
  • 美國哲學家艾力克賀佛爾(Eric Hoffer)說熱忱是年輕人逃避的途徑。他不是在否定熱忱,只有對自己感到不滿的人,才會有某種熱忱。(甘安捏?)有了熱忱,才會努力超越自身的極限,這是年輕人的特權。成年人會用冷靜的態度觀察事物,從宏觀的角度進行判斷,因些成年人缺乏創新
實體書店的魅力,網路無法取代

多讀好書、多說好話,提升自己的水準
  • 語言文字對身心和感情的影響,遠遠超出你的想像。你應該刻意營造一個環境,讓自己多多接觸美好而真切的語言。你無法控制他人的言論,要提升自己的語言水準,你只能多讀好書、多說好話
  • 在網路時代,別人的思想會不斷入侵到你的腦海裡。有能力取捨的人自然是不用擔心,但照單全收的人就危險了
小孩的閱讀習慣,從父母做起
  • 我(作者)沒看過父親閱讀的樣子,但我知道他挑選的書,看過他在書中畫下的重點,以及寫了哪些感想。我在這些書中,看到了父親的身影。這對我來說是一股很大的動力
挑書當禮物,送的是全新的世界觀

放一本詩集在包包,常保感性思維
 

▌第5章 深入閱讀:第三次四十分鐘,寫下自己的體悟  

在書上抒發己見,是最棒的吸收與學習
  • 第三次閱讀時,先讀第二次畫的重點,特別重要的部份,再用紅色螢光筆畫下重點。最初的十分鐘用來畫重點,剩下三十分鐘集中閱讀紅色重點部分
  • 不了解書本內容的人無法抒發己見,了解後還要把觀念傳達出來,這才算是百分之百深刻了解
  • 第三次閱讀的重點,就是盡情弄髒手中的書,這是對作者最大的敬意
只讀不寫絕對會忘記
  • 靈光乍現的次數非常有限,所以隨時都要做好抄筆記的準備,否則可能會錯過人生中最重要的靈感,連帶失去改變人生的機會
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筆記
  • 要跟自我保持一段距離,才有辦法發揮正常的判斷力
  • 不管是看書還是做任何事,當你在各種場合受到啟發,都應該用文字記錄下來,這種行為本身非常有價值
吸收知識卻不思考,也是徒勞
  • 書寫是完善思考力的關鍵
  • 把自己的想法和讀過的內容化為文字,你才會有處理知識的能力
  • 寫不出想法,代表你還沒有一套自己的思維
書中的空白是你的思考空間
  • 不要把所有的想法都寫出來,要歸納在一到兩行的文字中
掌握語言的力量,建構新思維
  • 用語言(文字)鍛鍊思考力
  • 不少人不懂母語的美感,還有本國精神的美妙之處,反而是外國人深有體會,大家應該多多重視語言
書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 在選擇打開一扇門的時候,總會思考自己開的門到底正不正確,事實上,不要管那麼多直接打開就對了,你會看到裡面還有無數的門
讀完的書不要拿去賣
  • 如果閱讀前就打算賣書,你一定不敢弄髒書本(詛咒那些在圖書館的書畫線、寫字的人踩到狗大便)
分享,讓知識徹底內化
  • 吸收知識的時候,要有抒發己見的打算,這樣吸收知識的精確度才會高
  • 要求自己上完課或聽完演講時提出三個疑問和感想,這樣吸收知識的態度才會有所轉變
抱著三個疑問閱讀每本書
  • 人的表現優劣取決於習慣,而不是才能
  • 閱讀時要秉持三大疑問:
1、思考作者撰寫這本書的用意
2、思考這本書最關鍵的內容是什麼
3、思考書中內容如何應用在生活中,以及身為一個研究者,對這本書有什麼疑問或想法

讀書是在繪製你的人生地圖

一百分鐘讀三次的十大策略
  • 選書的技術
-先判斷你現在到底需要什麼
-寫出當下的三大需求
-確認標題或封面、書腰,看看作者的學經歷能否滿足需求
  • 一開始先掌握整體架構
-仔細確認目錄
-確認各章標題和整體內容
-了解全文的宗旨和架構
-掌握架構後,就能了解哪裡有寶貴的建議
-跳過沒興趣的部分
-未來有機會派上用場,但目前還用不到的部分也先跳過
  • 決定要花多少時間看哪一本書
-閱讀前,先決定要花多久的時間把書讀完
-先設下期限,遇到不懂的地方才會直接跳過
  • 設定閱讀目的和策略
-弄清楚自己閱讀的目的
-沒有策略就不會有方向,如同爬山前沒預做準備
  • 要有主體性,不要被動吸收知識
-作者的指引當作參考就好
-相信自己的直覺
-閱讀方式要符合自己的目的
  • 抓住重點
-目錄、圖片、圖表、線圖、序言、結語,是要先看過的重點部分
-每章的開頭和最後都要閱讀,節錄重點
  • 了解內容的脈絡
-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背景
-了解主題脈絡
-掌握作者真正想傳達的宗旨
  • 畫線寫重點,跟作者共同創作
-畫重點
-書就是拿來寫下個人感悟的
-用自己的話,寫下比作者更有內涵的文句
  • 抒發己見的方式
-以投稿的心態寫下書評
-要歸納三大重點
-把讀書獲得的知識分享出去
  • 試著分享,教學相長 
-寫下自己的感悟,學習效果會更好
-教導其他人,整個學習過程才算完整
-重新思考說明的方式,讓對方更容易理解
-理解內容後,再用心思考表達方式,理解程度將遠勝一般學習方式

結語 學會閱讀技巧,通往成功的捷徑


心得
書中有提供幾本書台灣都有翻譯出版,只要稍微google一下就知道台灣的書名叫什麼,不曉得是翻譯及編輯不用心還是不想免費幫人打廣告,直接直譯書名

本書的重點在內容簡介就寫完了,其餘部分都是在推廣閱讀的好處😆

但畢竟是作者親身親歷後寫下的內容,還是非常值得參考。日本書簡潔有力,較少的廢話、說教、孤芳自賞,閱讀起來不會太費力卻能收獲滿滿

給自己時間壓力去完成一件事也很適合用在愛拖延的人/人生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